八个“90后”演绎《牡丹亭》

发布者:王丞发布时间:2012-09-24浏览次数:779


“牡丹亭女孩”

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戏剧小品专业组一等奖

江苏教育学院第二十一届大学生艺术节校园首演获好评


  几年前,白先勇先生的一曲《青春版牡丹亭》把传统剧目《牡丹亭》和青春联系在了一起,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今年,在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几个充满青春活力的“90后”女孩用自己曼妙的身段和甜美的嗓音将中国传统戏剧搬到了大学生的舞台上。

完美诠释赢得全场掌声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阵悠扬的古筝曲曲罢,八位来自江苏教育学院的“90后” “杜丽娘”一一登台,她们温婉动人的唱腔,青春靓丽而又不失古典雅致的扮相,不禁让人眼前一亮,直呼过瘾。

  “这唱的是《牡丹亭》的名段《皂罗袍》,讲述的是杜丽娘游园时百转千回的心理变化,表演起来很难以驾驭。”一位专业老师给我们讲解道。

“当时台下不准坐观众,只有评委,所以超级紧张。”其中一位“杜丽娘”陈思心有余悸地说。

  但是,紧张并没有影响她们的发挥。她们一唱三叹,碎步盈盈,水袖轻拂,动作一致却又各具神韵,每一个动作、神态似乎都经过了再三推敲,十分精致。

  “这更像是一个梦,大家都在安静地欣赏,结束时都没反应过来,所有人都沉浸在里面,隔了几秒才有掌声。”一个带队老师这样跟我们描述道。值得一提的是负责这次《牡丹亭·皂罗袍》伴奏的“江南丝竹”乐队也是由一群来自江苏教育学院的“8090后”大学生组成的。

每个动作都要练上上千次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算没有学过戏曲我们也知道这是个“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行当,不是一招一式之间就可以忽悠得了观众的。

  “刚开始学的时候就像老师说的很难学,它既不像舞蹈也不像唱歌,它的每个动作和神态都要去细细琢磨,这就是昆曲的魅力。”“杜丽娘”扮相表演者李林说。

  由于昆曲对身段的要求很高,钢琴专业的她因为多年练琴,肩膀又宽又硬,很难放松,这可成了练习的一大难题。“每次忘记我都会要求老师拍打我几下,多练习几次就记住了。”李林笑着说。

  而主唱胥洁雯也坦白:“戏曲的腔是很难找的,跟唱歌不一样,所以刚学的时候转不过弯来。”已经处于毕业实习期的她虽然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功,但是为了在舞台上表现的完美更是挤出大量的时间来学习。“

  昆曲以舞美、词美而著称,除了有一定的舞蹈基础外,想要把人物演“活”,把握人物的内在也十分重要。“就算把动作学会也难以做到传神,所以我经常看一些名家表演的视频和一些文字资料,细细琢磨,往往一个动作、神态要练习上千次。”陈思深有感触地说。

  “就像京剧的‘唱、念、做、打’,走圆场、水袖等等基本功也是学习昆曲的敲门砖,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进一步学习。”“牡丹亭女孩”的指导老师省昆剧院演员裘彩萍老师说。已经和这群女孩打成一片的裘老师经常利用空闲时间来查看她们的学习进度,是“牡丹亭女孩们”最崇拜的“旦角”。

为了《牡丹亭》,我放弃了“杜丽娘”

  和“牡丹亭女孩”一样,“江南丝竹”乐队的陈阳阳也是个喜欢没事唱上两嗓子的昆曲“票友”:“因为在家老一辈的人就很喜欢看戏,我就会跟着一起看,觉得那些唱戏的人很有趣。”陈阳阳第一次真正接触昆曲是在大一一次旁听了裘彩萍老师的戏剧表演课,从此一发不可收,变成一个十足的“昆曲控”。

  “那时候我们班还没有昆曲课,我就去其他班‘蹭课’。”陈阳阳不好意思地说。就这样,蹭了两年课的陈阳阳和裘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的通知刚发下来时裘老师就推荐了她,“我有一次接到宿管阿姨的‘投诉’,说陈阳阳走在路上都要咿咿呀呀地哼上一段,我就觉得这孩子还蛮痴迷的。”裘老师说起她也是满脸的自豪。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为了增加《牡丹亭》的古典韵味,学校决定让 “江南丝竹”乐队给节目伴奏,而作为“江南丝竹”的古筝首席和乐队里最了解《牡丹亭》的铁杆戏迷,陈阳阳成了乐队指导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

  一边的是渴望已久的“杜丽娘”一角,一边是合作已久的队友,陈阳阳的纠结也不是没有道理。

“要知道,除了唱,伴奏也很重要,为了乐队,我最后放弃了唱。”陈阳阳认真地说。

“90后”也爱昆曲

  “‘90后’的《青春期》拍得不错”、“变形金刚3要上映了哦,很期待。”青春朝气又时尚的“牡丹亭女孩”很难会被人和古董级别的昆曲联系在一起。

  一身印花长裙,一副黑色太阳眼镜,生活照里比比皆是的“剪刀手”,李林也是个爱时尚的“90后”女孩。“我平时生活中挺大大咧咧的,昆曲的温婉、端庄似乎天生与我无关,一直担心自己能不能演好。”李林传神的扮相被裘老师称赞为“小单雯”,“我经常为一个动作做不出来而流泪,有时身体不舒服都会坐在旁边听老师给别的演员培训。”

  以校园文化为基础的这次表演,在校园内的首场演出便获得了巨大的轰动。大家纷纷被这种新颖的形式和华丽的扮相所吸引,“哇,好美”、“原来昆曲那么好看”的赞叹声也不绝于耳。“牡丹亭女孩”红了,带着她们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正是因为她们对昆曲的喜爱和传承才称得上是“如花美眷”。

扬子大学生记者 许丹